
中秋賞月,那月色明媚靜美,婉約成絲絲柔情。自古以來,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詠月詩和富有時令特色的詠月聯。你若聆聽,必醉于心扉;你若凝目,必滿眼含情;你若低首,必秋心泛起,別有雅趣。
詩人李白中秋佳節寫了《關山月》:
明月出天山,蒼茫云海間。長風幾萬里,吹度玉門關。漢下白登道,胡窺青海灣。
由來征戰地,不見有人還。戍客望邊邑,思歸多苦顏。高樓當此夜,嘆息未應閑。
詩人仰望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,穿行在茫茫的云海之間,不禁想起駐守玉門關的將士。他們的父母妻兒在月下思念邊城,哀嘆何時能見到遠方親人的凄苦情景。
無獨有偶,白居易在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:
昔年八月十五夜,曲江池畔杏園邊。今年八月十五夜,湓浦沙頭水館前。
西北望鄉何處是,東南見月幾回圓。昨風一吹無人會,今夜清光似往年。
還有王建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:"中庭地白樹棲鴉,冷露無聲濕桂花。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。"這些詩句都滲透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深情。
同樣,中秋詠月聯也燦爛盈目。北宋詩人蘇東坡,有一年與家人中秋賞月至夜半,吟出一上聯:"半夜二更半"。要三個兒子對出下聯。雖然只有五個字,難度卻很大,首尾必須同字,前后意思要一樣。結果只有第三個兒子蘇過對出:"中秋八月中"。
四川巫峽瑤臺上有一副耐人尋味的中秋詠月聯:"月月月明,八月月明明分外;山山山秀,巫山山秀秀非常。"此聯以疊詞手法,將"月到中秋分外明"的特色與巫山的秀麗景色相對,工整自然,融為一體。
一年中秋,林則徐的父親見塾師孤身一人,便叫林則徐邀請塾師來家過節。那天晚上,秋高氣爽,星漢燦爛,林則徐陪塾師坐在庭院賞月。塾師滿心歡喜,抬頭見銀河橫空,想起牛郎織女的故事,便脫口吟出上聯:"織女點燈,偷看萬人賞月。"隨后示意林則徐對下聯。正當林沉思之際,忽聽到鼓樓更鼓聲,他立即吟出下聯:"牛郎擊鼓,明邀百姓觀天。"
今人曹振鶴的"風搖玉桂十分月;露潤青梧一半秋",易庚山的"仰天上一輪滿月;接人間四海歸心"......這些中秋聯也呈現出別樣的風采。
在這傳統佳節,兩岸同胞更是觸景生情盼團圓,如毛秀艷的"一輪今夜滿;兩岸幾時圓"。寶島臺灣知名人士俞大維先生中秋之夜,在宅院擺好傳統賞月供品,在月下遙望故土揮毫撰聯:"母親淚落吳江冷;望月魂歸蜀道難",抒發了臺灣同胞思鄉念親和渴望祖國統一的強烈感情。
責編:周媛
初審:周媛 二審:唐劍華 終審:夏義鳳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